本會宗旨與沿革

本會宗旨與沿革

在二十世紀五零年代之前,臺灣普通的知識份子對於西方古典、中世紀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與文化概況相當陌生,相關知識僅能仰賴前來臺灣的傳教士零星傳入,或偶然有從歐陸回國之士,或從文書檔案,或從日本二手傳播得知一些雪泥鴻爪。在五零年代到六零年代之間,在大學裡傳授這方面的課程也是片斷不完整的,多是一般性的西方斷代史、西洋哲學次領域入門課目、西洋文學概論所涉及的希臘羅馬作品和聖經的簡介,難稱有深度的研究。六零年代開始,天主教在臺創辦大學、設置多門基礎神學、哲學、西洋文學、以及與早期西方有關的語言學、歷史學等學科,此時臺灣才有較為清楚的藍圖在高等教育上展開與早期西方思想交流之大門,將學術與知識漸次制度化與系統化。不過在各大學所開設與古代或早期西方有關的專業課程仍然是零碎的,無助於整合與綜攬西方全貌。在最主要的大學台灣大學方面,西方史學主要學者為沈剛伯、王任光,而在哲學方面則為項退結等,至於在英國文學方面,大致上只有莎士比亞戲劇和偶而斷斷續續開設的希臘悲劇和喬叟的文學課程,而在師範大學方面,除了莎士比亞戲劇外,有從語言學角度教授古英語,但也僅作為語史的一部分,而且不是常態性的開設。

到了1980年代後期,北臺灣的輔仁大學凝聚了康士林、高凌霞、丁福寧等教授開始深耕古典與中世紀語文及哲學文化課題,後來在既有基礎上,康士林教授結合了該校外語學院的系所,約在1999年間開辦中世紀學術研討會,經過連續數年的耕耘遂變成了輔仁大學的年度盛事,每年都邀請一些國外學者專家和本地學者發表論文。政治大學歷史學者方豪於六十年代始便致力於中西交通史,因而也處理少部分西方史的項目;八十年代時同校哲學系的沈清松教授在輔仁大學的專業之外引入西方早期的哲學、九十年代後彭文林教授則致力於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之倫理學研究。另方面,進入2000年代現已任職中研院文哲所的李奭學教授開發鑽研中國明清時期之東西方文化交流與影響。而南臺灣的中山大學在1980年代後期,中世紀學者蘇其康教授除了開設早期西洋文學課程,並先後執行數個開疆闢土型之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又於90年代透過國科會的資助邀請西方學者來台,扮演文化橋樑之角色。差不多稍後的90年代,同校的王儀君教授著手文藝復興戲劇之歷史文化研究。兩人有鑑於早期西洋文明在臺灣生根之必要性,於2002年凝聚共識,並邀約該校的音樂系李美文教授,歷史性地首次在臺灣舉辦「文藝復興節學術研討會」(Renaissance Festival),嗣後年年舉辦成為跨領域的研討會,使北臺灣有中世紀的活動,而南臺灣則有文藝復興研究的場域,從此竟成為中山大學一項珍貴的傳統與傳承,中山大學又因為蘇其康與王儀君教授兩人之合作努力,共同執行國科會挹注九百多萬之「補助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圖書計畫:1800年前英美文學」,充實該領域的研究資料和基礎。

至於在中正大學的王明月教授除了在2003年與輔仁大學外語學院共同主辦之「西洋中世紀文化研習營」,獲得熱烈迴響,2006年王教授又加入由康士林教授領導的「拓寬臺灣人文學界:西洋古典、中世紀暨文藝復興語文人才視野和能量計畫」,推動國內跨校、跨領域之古典及中世紀語文系列講座;更於2009年於中正大學成立「西洋中世紀研究中心」,邀請歐美亞澳等各地頂尖學府之傑出教授前來臺灣進行短期訪問,並簽訂海外學術交流協議,嘉惠不少國內學者。此外,成功大學歷史系翁嘉聲教授專事研究西方古代史、彰化師範大學彭輝榮教授、輔仁大學劉雪珍副教授、臺灣大學外文系奇邁可教授、姜台芬教授、楊明蒼教授、新近加上魏思博副教授和雷碧琦副教授、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易鵬教授、及政治大學英語系林質心副教授等分別進行相對年代的文學研究、台北大學歷史系的李若庸教授與高雄大學西語系鄭月婷教授等也分別推動研究項目。淡江大學的莫德蘭教授九十年代始(現已退休)長期致力於中古法國文學,2000年代郭秋雄接力從事古英語研究,還有臺灣師範大學曾曬淑教授擴展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史研發,後來臺灣藝術大學的花亦芬教授(現已轉至臺灣大學歷史系)也加入藝術史研發的行列。由於前輩之耕耘與提攜,過去五年來陸續有年輕學者繼起早期西洋文學的教研使命,包括中山大學外文系李祁芳教授與林季怡副教授、台灣大學的趙恬儀教授、劉雅詩副教授、清華大學金守民教授、中興大學外文系謝心怡副教授、屏東教育大學余慧珠副教授與明志科技大學郭如蘋助理教授等人積極加入行列。此外還有其他大學零星的個別學者執行教研的工作。   

籌組一個專攻西洋古典、中世紀與文藝復興研究的學會一直是吾人之理想。本學會成立的旨趣就在鞏固與延續前人對該領域之耕耘。如果沒有學會作為攻錯的平臺,上面這些人員很容易在專業上散失和流失。如以個人力量來撐起這三個在臺灣冷僻稀薄的領域,實屬不易,因此,有心人決定集合力量來推動莎士比亞研究以外的社群。在輔仁大學已有數年籌組中世紀研究的學術研討會經驗之餘,外加輔仁大學有一個外語學院,除了英語以外,尚有法、德、西、義等系,另外還有一個古典研究中心(重點為古希臘文與拉丁文的探索),又有一個以中國和西洋哲學並重的哲學系,這方面在臺灣來說是實力雄厚。至於中山大學的文藝復興節也舉辦了數年,國內外的關係也漸次穩定出現,因此中山和輔仁的同道經過多次的交換意見,認為攜手合作是最佳的做法。故此,南北兩地分別邀約國內有古典、中世紀和文藝復興背景的同行籌組一學會,終於在2006年於輔仁大學舉辦的中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之際,與學者決議成立「中古與文藝復興研究學會」,希望藉由學術團體之優勢,發揮整體學術力量,當時與會發表專題演講的義大利中古學者Piero Boitani教授還提供不少意見,包括研擬學會的拉丁文以及其縮寫名稱,起初訂做Societas Medii Aevi et Renascentiae Taiwanensis,簡縮為SMART。會中推舉了十位學者成立推動委員會委員,包括: 彭鏡禧、彭文林、康士林、周德客、李奭學、易鵬、翁嘉聲、王儀君、王明月、蘇其康。後來經推動委員會再行研議名稱,以涵蓋古典、中世紀暨文藝復興三個時期為大原則,因此後來便將學會正式定名為「台灣西洋古典、中世紀暨文藝復興學會」(The Taiwan Association of Classical,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Studies,簡稱TACMRS)。經過多月的籌備和聯絡國內相關領域的語言、文學、史學、哲學、藝術史、戲劇、音樂等學門學者,加上部分研究生聯名填報計畫書,正式向內政部申請,在2007年終於獲得內政部核准成立「台灣西洋古典、中世紀暨文藝復興學會」後(內政部台內社字第0960083585號函核准立案),學會隨即著手進行第一屆國際研討會事宜。中山和輔仁兩所大學不再各別的每年都舉辦分項的研討會,而決定由這兩所大學輪流主辦整合後的研討會,而且每屆年會都維持國際性的研討會,其範疇須廣納西洋古典、中世紀和文藝復興研究三大時期的論述。

本學會之成立不僅提供臺灣學界一個跨校、跨領域之研究組織,以提升國內人文研究的高度與水準,更是亞洲地區唯一橫跨西洋古典、中世紀及文藝復興研究之學會組織。準此,對於學術交流、提攜後進與培養人才有莫大的助益。學會的第一任理事長(President)由康士林教授擔任,學會初始的五年,每年的國際研討會均由輔仁和中山兩校輪流舉辦,並以增進國際學術交流機會為目的。此外,本學會亦積極推派會員出席國際會議,以提高學會國際能見度、知名度與攻錯的機會。學會在2006年籌建初期即與韓國中古文藝復興學會(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English Studies Association of Korea, MEMESAK),進行交流合作計畫,踏出國際化的第一步,迄今每年雙方皆以平等互惠原則互派代表團出席年會。2008年美國西密西根大學中世紀研究年會(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edieval Studies, 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更給予代表本會之會員特殊待遇,出席年會者可獲註冊費及與會期間五日之食宿禮遇。2009年,本學會正式成為美國文藝復興學會(Renaissance Studies of America, RSA)之國際組織聯盟。2010年本學會正式加入CARMEN(Cooperative for the Advancement of Research through a Medieval European Network)國際聯盟組織,成為亞洲地區國家代表成員。歷年學術活動與國際研討會詳細資訊請見下表;本學會成立後所協辦之專題演講另列於後。這些都是學會成立後部份活動的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