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刊名 Title | Oliver Cromwell: New Perspectives |
作者 Author | Edited by Patrick Little |
出版社 Publisher | Palgrave MacMillan出版 |
出版年 Year | 2009 |
語言 Language | English |
ISBN (10 / 13) | 9780230574205 |
Bibliography Reference | (STC, Duff, GW . . .) |
來源網址 Web Link | http://goo.gl/54hZn3 |
評論者Reviewer | 王儀君 |
撰寫日期 Date | Nov 20, 2016 |
Ø 書評 Review (中英文不限 Chinese or English)
BBC “iwonder” 製作了一個討論克倫威爾(25 April 1599 – 3 September 1658)定位的專輯,名稱是“Was Oliver Cromwell the Father of British Democracy?” 。對於克倫威爾這位英國內戰時期的護國公,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功業彪炳和軍事指揮是他的代名詞,但正負兩面的評價始終不斷,一方面他因屠殺蘇格蘭和愛爾蘭的天主教徒而惡名昭彰,但另一方面許多英國人(如Thomas Carlyle、Samuel Rawson Gardiner)將克倫威爾看成為英雄。2012年BBC評選100名最偉大的英國人,溫斯頓·丘吉爾首相(1874-1965)名列第一,其他依序為工程師伊桑巴德·金德姆·布魯內爾(1806-1859)、威爾斯王妃黛安娜(1961-1997)、查爾斯·勞勃·達爾文(1809-1882)、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爵士(1643-1727)、女王伊麗莎白一世(1533-1603)、歌手約翰·藍儂(1940-1980)、霍雷肖·納爾遜將軍(1758-1805),第十名就是維奧利弗·克倫威爾。這項調查引起了媒體的重視,學者與新聞從業人員都紛紛提出他們的疑問,因此宗教改革期間克倫威爾家族成為富豪,Oliver在1653至1658年間成為護國公,以及克倫威爾是否屠殺百姓等都成為議題。克倫威爾和英國的國族認同有許多牽連,Palgrave MacMillan出版,Patrick Little 所編的Oliver Cromwell: New Perspectives這本書便藉由不同的角度,提供了多面向的克倫威爾。 Oliver Cromwell: New Perspectives有十個章節: 1. 1636: The Unmaking of Oliver Cromwell? 2. ‘One that Would Sit Well at the Mark.’ 3. Lord of the Fens 4. A Despicable Contemptible Generation of Men? Cromwell and the Levellers 5. Cromwell and Ireland before 1649 6. Oliver Cromwell and the Solemn League and Covenant of the Three kingdoms 7. Oliver and Cromwell and Wales 8. Lord Proctor and his Court 9. John Thurloe and the Offer of the Crown to Oliver Cromwell 10. Fit for Public Services 誠如Patrick Little所說,Oliver Cromwell是個謎樣的人物,他在1628年選入議會成為議員, 但查理一世將議會長時間擱置,隨著苛捐暴斂的政策,英國爆發內戰。Cromwell驍勇善戰,1642年Cromwell成為統帥,經常報捷,Cromwell也自認替天行道為,展開除去暴君的軍事行動。然而愛爾蘭在1641年產生暴動,愛爾蘭聯盟和英格蘭保皇黨聯手對抗圓顱黨(亦即英國議會派)所組的軍隊,使得Cromwell非常不悅,歷史上英格蘭出兵鎮壓愛爾蘭的文獻相當多(見The Early Stuarts, 1603-1660)。克倫威爾派出副手出征,愛爾蘭最重要的區域如Muster、Ulster等被大軍征服,Drogheda 和 Wexford兩地被攻克之後,手無寸鐵的平民百姓死傷高達二、三千人(https://goo.gl/xtBRcr)。雖然,自由貿易等政策頗受歡迎,但當時的英格蘭的投資客以另一種方式進駐愛爾蘭(John Walsh, https://goo.gl/bV9GLM)。大規模防禦工事的建立和許多天主教徒礙於現狀與氣氛離開愛爾蘭確是事實。雖然Tom Reilly認為屠殺事件未必屬實,許多學者仍然認為克倫威爾親自督軍的十個月是愛爾蘭人史上最嚴厲的行動,此外,克倫威爾在戰後針對天主教所訂的法律也成功沒收了許多教會的土地。1652至1659又以殖民做為策略,將愛爾蘭化為大英聯邦的版圖。 克倫威爾的正面評價在十九世紀就被反駁,主因在於克倫威爾對愛爾蘭的軍事鎮壓。Dennis Murphy在1883年以天主教徒的角度探討了殺無赦的克倫威爾。劍橋大學教授及院士John Morrill所編輯的Oliver Cromwell and the English Revolution (Longman, 1990) 討論克倫威爾和英國的革命之外涵蓋克倫威爾的民族意識和童話愛爾蘭的意圖。誠如Morrill所說,克倫威爾值得研究最重要的一環是愛爾蘭人和蘇格蘭人忘不了,而英格蘭人卻記不住(http://fivebooks.com/interview/john-morrill-on-oliver-cromwell/)。擔任倫敦大學高等研究院院士的Patrick Little所編輯的這部圖書持續了克倫威爾的研究,書中的議題有相當多的突破,其中包括克倫威爾在愛爾蘭的軍事和經濟政策、克倫威爾的醫生對其憂鬱狀況的描述、克倫威爾治國期間和Levellers and the Scottish Covenanters(反圈地運動團體和蘇格蘭盟約派)的關係等,是一本難得涵蓋多面向的好書。 Review: Endorsement: